温性中药列表/3
|
- 齿叶橐吾
- 齿缘钻地风
- 赤车
- 赤链蛇
- 赤沙糖
- 赤石脂
- 虫白蜡
- 虫莲
- 虫牙药
- 椆树桑寄生
- 臭黄皮
- 臭节草
- 臭辣树
- 臭牡丹根
- 臭矢菜
- 臭威灵
- 臭油果
- 臭樟
- 樗叶花椒
- 川白苞芹
- 川滇大黄土
- 川鄂山茱萸
- 川防风
- 川桂
- 川桂皮
- 川梨
- 川麻黄
- 川木香
- 川芎
- 穿石藤
- 串铃
- 串铃草
- 吹风散
- 吹风藤
- 垂穗荛花
- 春尖油
- 椿树花
- 刺参
- 刺果甘草
- 刺果藤
- 刺果藤仲
- 刺果卫矛
- 刺花椒
- 刺蒺藜
- 刺玫
- 刺玫果
- 刺藦苓草
- 刺人参
- 刺山茶根皮
- 刺山茶果
- 刺糖
- 刺五加
- 刺血红
- 刺鸭脚木
- 刺芫荽
- 葱白
- 葱花
- 葱实
- 葱叶
- 葱汁
- 楤木白皮
- 丛毛榕
- 丛毛榕根
- 醋
- 醋栗
- 醋林子
- 醋柳果
- 翠蓝草
- 达仑木
- 打米花
- 大苞寄生
- 大驳骨
- 大草蔻
- 大茶药根
- 大地棕根
- 大杜鹃
- 大萼鹿角藤
- 大肺经草
- 大风艾
- 大腹皮
- 大高良姜
- 大管
- 大果榆
- 大横纹
- 大红菇
- 大花列当
- 大花细辛
- 大活
- 大火草根
- 大脚菇
- 大接骨丹
- 大块瓦
- 大狼毒
- 大理木香
- 大良姜
- 大绿藤
- 大麻疙瘩
- 大麻药
- 大马哈鱼
- 大麦秸
- 下一页

别名:赤链、赤楝蛇、桑根蛇、火赤炼、火练蛇、火赤链蛇、红斑蛇、赤连、赤楝
味性:味甘;性温。
归经:心;脾经。
主治: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淋巴结结核;慢性瘘管;溃疡;疥癣。赤链蛇




别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味性:甘涩,温。
归经:归胃、大肠经。
主治: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赤石脂(图)
- 《中国药典》赤石脂
- 《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 《本草备要》赤石脂
- 《本草便读》赤石脂
- 《本草崇原》赤石脂
- 《本草从新》赤石脂
- 《本草撮要》赤石脂
- 《本草分经》赤石脂
- 《本草分经》赤石脂
- 《本草经解》赤石脂
- 《本草蒙筌》赤石脂
- 《本草求真》赤石脂
- 《本草思辨录》赤石脂
- 《本草图经》赤石脂
- 《本草新编》赤石脂
- 《本草衍义》赤石脂
- 《本草易读》赤石脂
- 《本草择要纲目》赤石脂
- 《本经逢原》赤石脂
- 《长沙药解》赤石脂
- 《得配本草》赤石脂
- 《雷公炮制药性解》赤石脂
- 《名医别录》赤石脂
- 《药笼小品》赤石脂
- 《药性切用》赤石脂
- 《药征续编》赤石脂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赤石脂
- 《证类本草》赤石脂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赤石脂
- 《中药学》赤石脂
- 《千金翼方》赤石脂
- 《冯氏锦囊秘录》赤石脂
- 《顾松园医镜》赤石脂
- 《医学入门》赤石脂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食茱萸、木满天星、海桐皮[浙江误称]
味性:根:苦,平;树皮:苦,平;果实:辛,温。
主治:根:祛风通络,活血散瘀,解蛇毒。外用治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树皮:祛风湿,通经络。用于腰膝疼痛,顽痹,疥癣等症。;果实:温中,除湿,止痛,杀虫。可代花椒用。为芳香健胃,驱风药。治中暑腹脘冷痛吐泻,并能驱蛔虫。;叶: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痛及外伤出血。樗叶花椒
别名:竹节防风、毛前胡、西风、西风土藁本、防风
味性:性温,味甘辛。
归经:归肺;膀胱肝;脾经。
主治:发表镇痛,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川防风


别名:芎藭、小叶川芎、山鞠穷、香果、胡藭、马衔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马衔
味性:辛,温。
归经:入肝、胆经。
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川芎(图)
别名: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杜蒺藜、休羽、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屈人、白蒺藜子、社蒺藜土蒺藜、硬蒺黎、蒺黎蓇葖、蒺藜狗子、七里丹、陀罗刺、菱角刺
味性:苦辛,温。
归经:入肝、肺经。
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刺蒺藜
别名:刺玫果、红根
味性:花:甘、微苦,温;果:酸,温;根:苦、涩,平。
主治:花:止血,和血,解郁调经。用于吐血,血崩,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果:健脾胃,助消化。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小儿食积。;根:止咳祛痰,止痢,止血。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刺玫
别名:黄榆、山榆、毛榆
味性:辛、苦,温。
主治:祛痰,利尿,杀虫。;痰多咳嗽:大果榆5钱,橘红3钱,甘草1钱,水煎服,每日2次。;蛔虫症:大果榆3钱,研末,空腹以小米汤送服,每日1次,连服2~3天,儿童用量酌减。大果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