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性中药列表/4
|
- 大麦泡
- 大膜盖蕨
- 大荨麻
- 大散血
- 大砂仁
- 大山豆
- 大山黧豆
- 大伸筋
- 大伸筋草
- 大四块瓦
- 大酸浆草
- 大蒜
- 大蓑衣藤根
- 大铜钱菜
- 大头艾纳香
- 大头菜子
- 大头茶
- 大头茶果
- 大头狗
- 大头橐吾
- 大透骨草
- 大透骨消
- 大团囊虫草
- 大乌金草
- 大乌爪金龙
- 大五爪金龙
- 大细辛
- 大叶桉果
- 大叶菜
- 大叶钓樟
- 大叶风沙藤
- 大叶凤仙花
- 大叶骨碎补
- 大叶花椒
- 大叶黄杨
- 大叶黄杨根
- 大叶蒟
- 大叶楠根
- 大叶千斤拔根
- 大叶千里光
- 大叶山桂
- 大叶香薷
- 大叶云实
- 大叶醉鱼草
- 大夜关门
- 大夜关门根
- 大一枝箭
- 大枣
- 大皂角
- 带刺马鞭
- 单鞭
- 单刀根
- 单面针
- 单体蕊黄芪
- 淡菜
- 当归
- 当归藤
- 荡皮参
- 刀豆
- 刀豆根
- 倒插花
- 倒赤伞
- 倒卵叶五加
- 稻草
- 稻芽
- 灯蛾
- 灯笼果
- 灯台莲
- 灯盏细辛
- 滴水珠
- 滴血根
- 地枫皮
- 地蜂子
- 地贵草
- 地贵草根
- 地花生
- 地锦
- 地锦槭
- 地菍果
- 地盘松球
- 地蔷薇
- 地刷子
- 地笋
- 地乌
- 地五泡藤
- 地仙桃
- 地血香
- 地血香果
- 滇白芷
- 滇白芷果
- 滇藏方枝柏
- 滇常山
- 滇常山花
- 滇池海棠
- 滇丁香
- 滇杠柳
- 滇高良姜
- 滇藁本
- 滇姜三七
- 滇列当
- 下一页




别名:蒜、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味性: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主治: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大蒜(图)
别名:兔打伞、猴巴掌、望江南
味性:辛,微温。
主治:舒筋活血,解毒消肿。;跌打损伤:根0.5~1两,酒、水各半煎服;同时取鲜草适量加白酒捣烂外敷。;无名肿毒:根适量,白糖少许,共捣烂外敷,早晚各换药一次。;毒蛇咬伤:根与虎掌、苎麻(根皮)适量,共捣烂外敷。大头橐吾
别名:马蹄细辛、苕叶细辛
味性:辛;温。
归经:肺;脾;肝经。
主治:祛风散寒;止咳祛痰;活血解毒;止痛。主风寒感冒;咳喘;牙痛;中暑腹痛;肠炎;痢疾;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蛇咬伤。大细辛
别名:海风藤、地血香、梅花钻、大梅花钻、吹风散、大血藤、过山风、绣球香、通血香、过山龙藤、大饭团
味性:辛,微温。
主治:根、藤: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活血散淤。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果:补肾宁心,止痰祛咳。用于肾虚腰痛,神经衰弱,支气管炎。大叶风沙藤

别名:大山桂、三条筋、胶桂、鸭母桂、土肉桂
味性:甘、辛,温。
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止血,接骨。用于胃寒疼痛,虚寒泄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阳痿,闭经;外用治外伤出血,骨折,蛇咬伤。大叶山桂


别名:枣、红枣、枣子、干枣、美枣、良枣、壶、木蜜、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
味性:甘;温。
归经:脾;胃经。
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大枣(图)
- 《中国药典》大枣
-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枣
- 《中药大辞典》大枣
- 《中华本草》大枣
- 《本草备要》大枣
- 《本草便读》大枣
- 《本草乘雅半偈》大枣
- 《本草崇原》大枣
- 《本草从新》大枣
- 《本草撮要》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害利》大枣
- 《本草害利》大枣
- 《本草经解》大枣
- 《本草经解》大枣
- 《本草蒙筌》大枣
- 《本草求真》大枣
- 《本草思辨录》大枣
- 《本草新编》大枣
- 《本草衍义》大枣
- 《本草易读》大枣
- 《本草择要纲目》大枣
- 《本经逢原》大枣
- 《长沙药解》大枣
- 《得配本草》大枣
- 《雷公炮制药性解》大枣
- 《名医别录》大枣
- 《神农本草经》大枣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大枣
- 《汤液本草》大枣
- 《吴普本草》大枣
- 《新修本草》大枣
- 《药笼小品》大枣
- 《药性切用》大枣
- 《药征》大枣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大枣
- 《证类本草》大枣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大枣
- 《中药学》大枣
- 《千金翼方》大枣
- 《冯氏锦囊秘录》大枣
- 《侣山堂类辩》大枣
-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枣
- 《中医饮食营养学》大枣
- 《顾松园医镜》大枣
- 《医学入门》大枣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色卡[藏名]
味性:甘,温。
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单体蕊黄芪

别名:厚壳贻贝[壳菜]、贻贝[壳菜紫贻贝]、翡翠贻贝、扁顶蛤、菲律宾偏顶蛤、壳菜、海蜌、红蛤、珠菜、东海夫人、海红
味性:甘,温。
归经:肝;肾经。
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主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吐血;崩漏;带下;瘿瘤。淡菜(图)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味性:甘辛,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当归(图)
- 《中国药典》当归
- 《中药大辞典》当归
- 《中华本草》当归
- 《食疗方》当归
- 《本草纲目》当归
- 《本草备要》当归
- 《本草便读》当归
- 《本草乘雅半偈》当归
- 《本草崇原》当归
- 《本草从新》当归
- 《本草撮要》当归
- 《本草分经》当归
- 《本草分经》当归
- 《本草分经》当归
- 《本草分经》当归
- 《本草害利》当归
- 《本草害利》当归
- 《本草经解》当归
- 《本草经集注》当归
- 《本草蒙筌》当归
- 《本草求真》当归
- 《本草图经》当归
- 《本草新编》当归
- 《本草衍义》当归
- 《本草易读》当归
- 《本草择要纲目》当归
- 《本经逢原》当归
- 《长沙药解》当归
- 《得配本草》当归
- 《滇南本草》当归
- 《雷公炮炙论》当归
- 《雷公炮制药性解》当归
- 《名医别录》当归
- 《神农本草经》当归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当归
- 《中药炮制》当归
- 《汤液本草》当归
- 《吴普本草》当归
- 《新修本草》当归
- 《药鉴》当归
- 《药笼小品》当归
- 《药性切用》当归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当归
- 《证类本草》当归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当归
- 《中药学》当归
- 《千金翼方》当归
- 《外科全生集》当归
- 《冯氏锦囊秘录》当归
- 《医学衷中参西录》当归
- 《中医饮食营养学》当归
- 《顾松园医镜》当归
- 《医学入门》当归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挟剑豆、野刀板藤、葛豆、刀坝豆、大刀豆、刀豆角、刀鞘豆、刀豆子、大弋豆、关刀豆、刀巴豆、马刀豆、刀培豆、大戈豆、刀凤豆、刀板仁豆、卡肖
味性:甘,温。
归经:归胃、肾经。
主治:温中,下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呕吐。刀豆(图)

别名:灯盏花、短茎飞蓬、灯盏草、地顶草、地朝阳、双葵花、东菊、灯盏花地朝阳、牙陷药、罐儿草
味性: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胃;肚经。
主治: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积。治感冒头痛鼻塞,风湿痹痛,瘫痪,急性胃炎,小儿疳积,跌打损伤。灯盏细辛

别名:一滴珠、一粒珠、石半夏、水半夏、制蛇子、独叶一枝花、心叶半夏、石蜘蛛、石里开、独龙珠、蛇珠、岩芋、水滴珠、独叶一支花、天灵芋、岩珠、深山半夏、水滴珠岩芋、单叶半夏、地金莲、夏无影、岩隙子
味性:辛,温。
归经:肝经。
主治:解表止痛,散结消肿。用于毒蛇咬伤,胃痛,腰痛;外用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滴水珠
别名:蜂子芪、山蜂子、软梗蛇扭、毛猴子、独脚伞、独脚委陵菜、三爪金、地蜘蛛、铁枕头、三叶翻白草、狼牙委陵菜、铁秤砣、铁钮子、播丝草、白里金梅、三片风、地风子、三叶蛇子草、三叶翻白菜、三叶薄扇、三叶蛇莓、大花假蛇莓、三张叶、蜂子七、土蜂子、大救驾、地骨造、独立金蛋
味性:甘;温。
归经:肺;大肠;胃;肝经。
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用于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骨髓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骨结核,烧烫伤,毒蛇咬伤。地蜂子

别名:地噤、常春藤、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爬山虎、大风藤、过风藤、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风藤、石壁藤、土鼓藤、假葡萄藤、走游藤、飞天蜈蚣、大叶山天蓼、爬树龙、红风藤
味性:甘,温。
归经:肝经。
主治:活血,祛风,止痛。治产后血瘀,腹中有块,赤白带下,风湿筋骨疼痛,偏头痛。地锦
别名:大饭团、梅花钻、风藤、吹风散、大风沙藤、大钻骨风、冷饭团、绣球香、通血香、红吹风、南蛇风、过山龙藤、海风藤、大叶过山龙、大通血香、大红袍
味性:辛;苦;性温。
归经:脾;胃;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治风湿痹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地血香
别名:白芷、香白芷、水白芷、山白芷、野当归、云南牛防风
味性: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肺;胃经。
主治:祛风发表;散寒燥湿。主风寒感冒;头痛;咳顺;鼻渊;脘腹冷痛;风寒湿痹;寒湿带下;痛经;疮疡肿痛;风疹湿痒。滇白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