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根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柳根
Liǔ Gēn
别名杨柳须、水柳须、红龙须、分水翁、青龙须
功效作用利水通淋祛风除湿。治淋病白浊水肿黄疸风湿疼痛,黄水湿疮,牙痛烫伤
英文名 
始载于分类本草
毒性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柳根 (《分类本草》)  

目录

  1. 异名
  2. 来源
  3. 原形态
  4. 生境分布
  5. 性状
  6. 采集
  7. 性味
  8. 功用主治
  9. 用法与用量
  10. 选方

异名

杨柳须(《天宝本草》),水柳须(《中医药实验研究》),红龙须(《修订增补天宝本草》),分水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青龙须(《四川中药志》)。  

来源

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根及根须。

植物形态详柳枝条。  

原形态

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须根条众多细长,呈不规则尾巴状,多弯曲,有分枝,表面紫棕色至深褐色,较粗糙,有纵沟及根毛,外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内皮和木部。质脆,易折断,断纤维性。气微,味涩。  

采集

全年可采。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味苦,寒。

②《滇南本草图说》:味甘,寒,无毒。  

功用主治

利水通淋祛风除湿

淋病,白浊,水肿黄疸风湿疼痛,黄水湿疮,牙痛烫伤

①《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

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大肠下血。

③《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④《草木便方》:祛风除湿,疗热痢,崩、带,四肢拘挛,筋疼,汤火,牙痛。

⑤《分类草药性》:治水肿。

⑥《中医药实验研究》:治黄水湿疮,痔疮淋浊茎中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煎水熏或酒煮温熨。  

选方

①治黄水湿疮:水柳须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涂。

(《中医药实验研宄》) ②治耳痛有脓不出,及痈已结聚:柳根细切,熟捶,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

(《斗门方》) ③治痔疮:水柳须二、三两。

水煎滚,加入皮硝三钱,再煎数滚,倾入罐或盆内;另用圆桶一只,将罐放桶中,坐桶上,使药气熏入肛内,水冷为止,渣再煎,日熏二次。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治风火牙痛:水柳须五钱至七钱。

猪精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

(《中医药实验研究》) ⑤治瘿病:柳根三十斤。

以水一斛,煮得五斗,同米三斗酿之,酒成,先食服一升,日三。

(《姚僧坦集验方》) ⑥治血崩:红龙须五钱。

甜酒一杯煮服。

(《贵州中医验方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