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红霉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地红霉素

地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红霉胺的前体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亚基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地红霉素部分在肝脏代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都通过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酶系统产生去甲基化作用。地红霉素的代谢产物erythromycylamine具有相同的活性。本品主要由粪便与胆汁排泄,只有少量成分经尿排泄。代谢物随着服用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本品在体内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  

目录

  1. 概述
    1. 中文别名:
    2. 药物别名
    3. 英文名称
    4. 药品类别
    5. 制剂与规格
    6. 适用症
    7. 用法用量
  2. 功用作用
  3. 药理毒理
    1. 药理
    2. 药代动力学
    3. 吸收
  4. 药物相互作用
  5. 注意事项
    1. 不良反应
    2. 禁忌
    3. 肝功能不全用药
    4. 肾功能不全者用药
    5. 儿童用药
    6. 老年用药
    7. 药物过量
  6. 关联病症
  7. 参看

概述

中文别名:

地红霉素

地红霉素分子式

  

药物别名

Nortron  

英文名称

Dirithromycin(DRM)  

药品类别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制剂与规格

片剂:0.25g;0.5g  

适用症

适用于12岁以上患者,用于治疗下列敏感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由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引起。

急性支气管炎:由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由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引起。

咽炎扁桃体炎: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

单纯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菌体)、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  

用法用量

口服:500mg,每日1次,连续使用5~10d。轻至中度肝、胆或肾损伤病人不必调整剂量。应与食物同服或饭后一小时内服用,不得分割、压碎、咀嚼

感染(轻、中度)剂量、服药次数、疗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每次g(二片),一天一次,5-7日

急性支气管炎:每次g(二片),一天一次,7日

社区获得性肺炎:每次g(二片),一天一次,14日

咽炎和扁桃体炎:每次g(二片),一天一次,10日

单纯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每次g(二片),一天一次,5-7日  

功用作用

本品为口服有效的具有14元内酯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品对临床分离出的革兰阳性菌,体外抑菌活性类似于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红霉素,但弱于克拉红霉素。对肠球菌属的敏感性在各个研究中变化不等,但一般对肠球菌耐药。敏感的革兰阴性菌包括幽门螺杆菌空肠螺杆菌、卡他莫拉菌、鲍特菌属(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及某些奈瑟菌属,如淋球菌)。本品进入人体后主要聚集在中性粒细胞中,接触120min后本品在细胞内外浓度的比值达34.5。敏感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咽炎、下呼吸道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药理毒理

本品为口服有效的具有14元内酯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品对临床分离出的革兰阳性菌,体外抑菌活性类似于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红霉素,但弱于克拉红霉素。对肠球菌属的敏感性在各个研究中变化不等,但一般对肠球菌耐药。敏感的革兰阴性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及空肠螺杆菌、卡他莫拉菌、鲍特菌属(百日咳杆菌和副百日咳杆菌及某些奈瑟菌属,如淋球菌)。本品进入人体后主要聚集在中性粒细胞中,接触120min后本品在细胞内外浓度的比值达34.5。  

药理

本品具有类似于红霉素的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杆菌,本品的活性(MICs=0.3~2μg/ml)低于红霉素2~4倍。对百日咳杆菌,本品的活性强于红霉素4倍。在导管引起的大鼠链球菌性心内膜炎模型中,用20mg/kg经10天后本品的保护作用大于红霉素。

对在肿瘤病人中得到的334种G+分离菌的体外研究中,地红霉素的药效和抗菌谱与红毒素相似。地红霉素能有效地对抗β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streptococci)和肺炎链球菌,(Streptoscuspneumoniae)。对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芽孢杆菌(Bacillusspp.)、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和ClostridiumJeikeium部分地有效。对红霉素抗药的细菌对地红霉素也同样抗药。

地红霉素与红霉素不仅有相似的体外抗微生物活性,而且还有更高的体内活性。

地红霉素对α和β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的MIC50为0.39~0.78μg/ml,MIC90≤1.56μg/ml,对凝固酶阳性和阴性的葡萄球菌也有相似的MIC值。抗甲氧苯青霉素的菌株对本品敏感。

本品的体外抗葡萄球菌活性相似于或小于红霉素。地红霉素在小于/等于0.03~0.12μg/ml时就能抑制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和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B族链球菌在相同的浓度时也被抑制.肺炎链球菌和李斯特菌属(Listeria)在0.12和0.5μg/ml时分别受到抑制。抗红霉素的A族链球菌、李斯特氏菌和肠球菌对地红霉素也有抗药性。对红霉素敏感和抗药的葡萄球菌,MIC90是0.5μg/ml和8μg/ml。本品并不抑制需氧G+菌。

一般来讲,地红霉素活性比红霉素大2~4倍。地红霉素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活性不因人血清的加入而降低。本类大环内酯类药在pH8.0比6.0时活性大1~4倍。地红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553)有抑菌性而且对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1435)有缓慢的杀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

小鼠、大鼠、狗、猴和狒狒一次给药或多次给药,与红霉素相比,本品均显示血药峰值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本品的终末消除半衰期为16~56小时,红霉素为1~2小时。本品从血清中缓慢消除与它的缓慢肾排泄有关。在所有动物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测出有高浓度的本品。大鼠一次静注本品的碳-14标记物10mg/kg,4天后剂量的60%排泄于粪中,15%于尿中,约20%在体中检得。由于本品的这种蓄积作用,靶组织得到了比红霉素高的给药量。本品迅速分布于所有组织,组织峰值浓度在5~10小时达到,继而以>2小时的终末半衰期降低。与在血清中类似。一次给药后≥24小时和多次给药一天后,发现本品的组织浓度都在MIC以上。在一天1次口服250或500mg连服多日后,稳态组织浓度为>1μg/g,而红霉素在给药后3~5小时测得的组织浓度低,在24小时,未测出有活性。本品和其主要代谢物erythromycylamine在组织中具有相似活性;据认为本品在组织中是转变成代谢物,然后代谢物缓缓重分布于血浆

本品在酸性条件下以及在体内缓慢水解成主要活性代谢物erythromycylamine,后者具有类似于其母体物的抗菌活性谱。另一代激产物是decladinosyl-erythomycylamine。

在对20名健康志愿者的研究中(500mg,口服,一天一次,共7天),药物的血清和唾液中的浓度较低,粪便中浓度较高。该化合物,影响口腔小肠的微生物群。

本品在组织中有长时间的较高的浓度。服后,一般在1~4小时内达到峰血清浓度。同时,其代谢产物erythromycylamine也报告有较高的浓度。

本品目前正用于成年人的咽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肺炎和气管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婴儿和儿童身上进行研究。  

吸收

口服后本品被迅速吸收,通过非酶水解转化成生物活性物质红霉胺,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约10%。健康志愿者(19-59岁,单剂量:500mg;多剂量:500mg/天,10天)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分布:红霉胺迅速、广泛分布到组织中,其细胞内浓度高于组织浓度,而组织浓度又明显高于血浆浓度。其蛋白结合率为15-30%,平均表观分布体积(VDSS)为800L(540-1041L)。红霉胺的稳态组织浓度(500mg/次,一天一次)代谢和排泄:红霉胺几乎不经肝脏代谢,81-97%的药物由胆汁途径消除,约2%的药物由肾脏消除。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其平均血浆半衰期约8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约44小时,平均表观清除率约23L/h。食物的影响:本品可与食物同服或饭后1小时内服用。研究表明饭前1小时服用,其Cmax下降33%,AUC下降31%。食物中脂肪的高低对生物利用度几乎没有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大环内酯抗生素能与糖蛋白广泛地结合,故能与糖蛋白结合的其他药物可导致地红霉素自由浓度升高。另外,地红霉素能加快茶碱的消除,而使得稳定的茶碱血药浓度降低18%,峰浓度降低26%。

特非那定:本品不影响特非那定代谢,体外试验证明两药物不发生相互使用,而与红霉素存在相互作用。茶碱:一般情况下,正服用茶碱的患者接受本品治疗,不必调整茶碱剂量或监测血药浓度。需维持较高的茶碱血药浓度时,应检测血药浓度,并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抗酸药或H2受体拮抗剂:服用抗酸药或H2受体拮抗剂后,立即口服本品可增加地红霉素的吸收。红霉素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因此,联合用药时应慎重。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腹痛头痛恶心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

3299例患者口服本品(500mg/天)7-14天,没有发现与毒性有关的死亡或致残。2.6%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用药,其中1%是因恶心和腹痛终止用药。另一临床试验(口服本品500mg/天,疗程5天)结果表明,有3.8%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用药,其中1.6%的患者是因恶心和腹痛终止用药。与本品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下:头痛(7.7%)、腹痛(7.1%)、腹泻(6.7%)、恶心(5.9%)、消化不良(2.6%)、眩晕/头晕(2.1%)、皮疹(1.4%)、呕吐(1.1%)等。

已有报道,实际上使用所有的广谱抗生素(包括地红霉素),都会产生伪膜性结肠炎。因此,若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发生腹泻,考虑到这种诊断是重要的,这种结肠炎的程度从轻度至危及生命,程度不同。对于轻度伪膜性结肠炎病例,通常仅仅是停药就能奏效,对于中度至严重病例,就应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禁忌

禁用于对地红霉素、红霉素和其他大环内酯抗生素严重过敏的患者。不应用于可疑或潜在菌血症患者(因其不能提供有效的药物浓度达到治疗部位)。  

肝功能不全用药

轻度肝损伤患者,其平均Cmax、AUC和分布体积随时服药次数的增多而略有增加,但不必调整剂量。  

肾功能不全者用药

其平均Cmax、AUC随肌肝清除率的降低而趋于升高,但肾脏损伤(包括透析)患者不必调整剂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对生育力和胎儿均无损害。对小鼠进行生殖研究,剂量高达人用量的8倍。结果表明本品可使胎儿体重显著降低。然而,对孕妇尚无适当的、很好的对照临床研究。因此孕妇使用本品应权衡利弊。

分娩:对分娩的影响尚无清楚。

哺乳期:哺乳妇女母乳中是否含本品尚不清楚,但在母乳中发现了其它磊环内酯抗生素,并且啮齿类动物母乳中也含本品,因此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儿童用药

12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老年用药

平均Cmax、AUC随年龄的增加。  

药物过量

过量服用本品后发生的毒性综合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强制性利尿、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没有被证实对地红霉素的过量服用有好处,对慢性肾功能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不能有效加速红霉胺的清除。  

关联病症

轻度感染、中度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急性支气管炎、由卡他莫拉菌、社区获得性肺炎、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化脓性链球菌、单纯性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菌、体化脓性链球菌。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