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全国医院列表 > 北京市医院列表 > 北京市东城区医院列表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重定向自: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直门医院)信息概要:

目录

  1. 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乘车路线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地图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概况
  4. 师资力量
  5. 医疗科室
  6. 医疗设施
  7. 医疗设施
  8. 医院规模
  9. 教学工作
  10. 教学成果
  11. 科研工作
  12. 科研成果
  13. 其他信息
  1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先进设备
  1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所获荣誉
  1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附近的医院
  17. 参看

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乘车路线

本部行车路线(外地患者):

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坐地铁2号线在东四十条站下车或乘坐公交24路、674路在海运仓站下车,步行至医院;

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54路,在长椿街路口东站换乘地铁2号线,在东四十条站下车,步行至医院;

本部行车路线(本地患者):

市内乘坐公交115路、118路、113路、701路、823路在东四十条站下车,步行至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地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地图信息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由于技术原因,部分医院位置可能不精确,本地图仅供参考。 本地图显示的位置为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5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概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临床医学院,并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和“点燃心希望”先心病治疗定点医院。2010年,医院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示范基地和战略合作签约单位。2011年8月6日,原通州区中医医院与我院整合,并正式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医院开创性地于1991年最早在欧洲建立了分院——德国魁茨汀医院,作为重要的中医药国际交流窗口,载入中德外交史册。

医院现为一院两区(本部和东区)。目前开放床位862张(本部574张;东区288张)。职工1515人(本部1069人;东区446人)。2010年本部门急诊量117.9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2907人次;东区门急诊量37.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407人次。此外,2011年6月,医院先后在东城区台基厂3号及东城区东四北大街279号(即将开业)增设两个执业地点。

医院秉承“患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办院宗旨,坚持“特色立院、人才强院、科技兴院、文化塑院”的战略方针,持牛耳而逐天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医疗工作

1.不断完善人才梯队,医疗水平稳健提升

东直门医院秉承“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理念,以知名专家为中坚,继承并发扬传统医学的精华,为中医药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五十年来,医院先后涌现出董建华、王永炎两名工程院院士,院本部现有正高级职称人员93人,副高职称124人,中级职称362人,初级职称154人,在职医师中本科学历258人,硕士学历147人,博士学历120人,其中北京市中青年名中医2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名,23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东区原有正副主任医师40人,人才团队建设良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继承并发扬传统医学精髓和名老中医经验,发挥中医药和中西结合诊治疾病的优势,应用中药、针灸推拿、手术、介入和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各种多发病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疗效卓著。成为全国中医院中的佼佼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患者,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的同时,近些年来积极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不断提高了整体医疗水平,其中多种治疗手段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科室设备配置完善,重点专科特色突出

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本部开设23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有专科专病门诊202个,现开放15个病区和EICU、SICU、CCU病房,病床数574张。东区一期建设规划病床460张,现开放病床288张。另外在德国开设的分院设有病床82张。医院配套诊疗设备齐全,拥有磁共振装置(MRI)、螺旋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关节手术导航系统、术中三维放射成像系统、大型成套数字化X线机组、彩色B超流式细胞仪、各种电子内窥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先进的重症监护仪等,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医院东区还将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二期建设,包括病房楼、中医国际医疗部,科研、教学及行政办公楼和附属楼,计划2012年开始建设,力争2013年全部投入使用。

医院现有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急诊科、中医脑病科、肾病科中西医合骨科、脾胃病科、中医血管外科、中医肛肠科。肾病科、急诊科、周围血管病科、推拿科、肛肠科是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8名,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3名。此外,中医皮肤科针灸科、推拿科特色突出,内服外治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全院专业分布初步形成“品牌科室、重点专科、特色科室”的鼎立局面。

3.业务能力飞速发展,拓展空间潜力无限

建院以来,不断改善就医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各项医疗指标呈良性增长,尤其是2007年医院确立“调整、充实、提高”的发展方针以来,业务量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2010年本部总门诊量达1179545人次,出院人数12975人次,床位使用率达95.6%、手术人数3467人次,业务总收入5.7亿。其中规模较大的科室,如骨科心血管科肾病内分泌科、脑病科等业务发展显著,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预计在“十二五”末,医院本部与东区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水平、科研、教学方面将实现完全融合,达到一致和同步发展。两区床位总数将超过2千张,日门诊量突破1万人次,年出院人数超过3万人次,年收入超过10个亿。

教学工作

1.名师大家荟萃,师资力量雄厚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建院50年来,不但涌现出董建华、王永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更荟萃了秦伯未、于道济、方鸣谦、单玉堂、胡希恕、肖友山、马龙伯、刘寿山、宋孝志、宋向元、栾志仁等一大批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开拓性地创建了中医院临床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焦树德、印会河、殷凤礼、杨甲三、施汉章、刘弼臣、金启凤、王子瑜、许连霈、姜揖君、王孝常、廖家祯、吕仁和、田德禄、杜怀棠、肖承悰、武维屏、郭维琴、郭志强、商宪敏、李乃卿、李素卿、李英麟、孙颖立等名老专家在中医药的现代化传承事业上功勋彪炳。为更好的继承名医经验,我院设立“3+3薪火传承”名医工作站6个。在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培养和带动下,医院涌现出多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名,北京市优秀教师3名,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2名,“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2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专家”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3名。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2010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我院也是国家级、北京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名老中医专家师承教育工作的承办单位之一。在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我院共有导师4人,徒弟8人。2011年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我院新增导师7人,徒弟8人。医院正努力建设一支以知名专家为中坚,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2.开创精品学科,引领教学前沿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是历届全国中医临床教育研究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单位。我院中医内科学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历届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我院共有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内分泌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老年病学共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9年我院被评为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医内科学》于2005年、2009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儿科学》于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目前由我院担任主编、副主编的中医教材25部,其中《中医内科学》(2006年版)获得卫生部医药类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皮肤性病学》为北京市精品教材。现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4人,中国中医药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4人。

教育教学研究成绩突出,近五年承担北京市及校级教育教学课题60余项,2008年度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另外,由我院专家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各级学会有59个,并设立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等19个临床学科教研室。

3.桃李遍及天下,无愧业届魁首

东直门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以悠久的教学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获评“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承担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留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临床教学任务,在院学生总数达1500余人,是我国开展高等中医临床教育时间最早、层次最高、批次最多的首屈一指的临床医学院。

医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涵盖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4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9名。建院以来,已培养了1万余名高级中医药人才,培养了1000余名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占毕业生总量的26.09%,已成为声名显赫的国际性临床医学院。

科研工作

1.实验设施完备,人员素质高尖

东直门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所,设有普通环境动物室、屏障环境动物室等。1998年,我院的气血研究实验室、中医脑病研究室和部分基础实验室人员联合建设了“211工程”的学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2年批准成为教育部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48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我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建设良好级实验室。实验室现共有科研人员35人,其中高级研究技术人员24人,分别组成了脑病、心血管病、病毒类疾病、糖尿病发症肿瘤化疗耐药性消化等数个专业研究团队。

2.勇担课题重任,科研硕果累累

近十年我院提出“立足于重点学科与科研支撑条件的发展,通过科研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与优势专科的形成,通过科研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医院科研发展理念。在此期间,部局级以上重点学科从1个增加到7个,获得中医系统国家教育部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个亿,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课题,总科研课题356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创新和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大大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获各级科研成果59项、获得4项国家专利、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近十年,我院有3位同志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5位同志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50多位同志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0余位同志成为国家攻关、国家973、863项目的负责人。

Bkoi9.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已经发展壮大成为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它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是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治疗定点医院。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是培养国内外中医药人才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重要教学基地。

师资力量

建院近50年,医院专家云集,名医荟萃,技术力量雄厚,先后涌现出工程院院士2名。822名职工中,正副主任医师、教授和相应职称的高级医务人员16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3名。教学上设立了19个临床教研室。医院努力建设一支以知名专家为中坚,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作用,全体医务人员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医学的精华,采用中医药和中西结合诊治疾病的优势,应用中药针灸推拿、手术、介入和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各种疑难杂病收到了很好效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患者提供了高水平、高质量、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患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的同时,近些年来积极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不断提高了整体医疗水平,其中多种治疗手段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医疗科室

医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中心、中医脑病重点专科、肾病重点专科、骨科重点专科、消化重点专科、周围血管病重点专科、肛肠病重点专科。中医肾病、中医急诊、中医周围血管病是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建设单位。

医疗设施

整个医院配套齐全,设有27个级临床科室,5个医技科室,有专科专病门诊92个,日门诊量2500多人次。有设施齐备、舒适明亮的病房,现开放15个病区和EICU、SICU、CCU病房,有574张病床。另外在德国开设的分院设有82张病床。

医疗设施

医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诊疗设备多台,其中包括磁共振装置(MRI)、螺旋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关节手术导航系统、术中三维放射成像系统、大型成套数字化X线机组、彩色B超、流式细胞仪、各种电子内窥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先进的重症监护仪等设备。

医院规模

医院在近三年来,学术思想活跃,业务发展突飞猛进,每年均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尤其是2007年,医院确立“调整、充实、提高”的发展方针,引进人才和技术,改造就医环境,更新部分设备,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各项医疗指标呈良性增长,总门诊量614752人次,与去年同期增长14.6%;出院病人数8225,与去年同期增长23.4%;手术例数2791,与去年同期比增长38.3%;床位使用率88.6%,与去年同期比增长11.0%;床位周转次数14.6,与去年同期比增长23.7%;床位工作效率指数1.08,与同期比增长37.4%;平均住院日21.5,与去年同期比缩短14%;住院人均费用比去年同期降低8%,每百门急诊收入院人数1.35,外地住院病人1425人次,占住院人数17.3%。大科规模效应突出,如骨科、心血管科、肾病内分泌科 、脑病科等,骨科手术例数、出院病人数、业务规模都有长足进步,外地住院病人占40.2%,初步形成品牌科室,所承担民政部“明天计划”成功为十余省120多福利院脑瘫患儿实施了手术治疗,使这些残疾儿童重新站立起来,在评比中,我院被授予民政部“明天计划”突出贡献单位,徐林主任被授予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大内科是医院支柱,门诊量占全院29.5%,住院病人占53%,业务收入占50%,大多科室成为重点专科或学科。小科特色表现突出,皮科、针灸科推拿科门诊量都有较大的增长,周围血管、肛肠初步形成小科重点专科规模,全院专业分布初步形成品牌科室、重点科室、特色科室局面。

医院力求做到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深刻领会中央卫生工作的精神,把医院参与社区卫生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充分认识社区卫生工作在未来医院发展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医院与属地卫生主管部门密切合作,不断把该项工作引向深入,成绩突出,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教学工作

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重要的临床医学院,承担着国内外培养中医临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临床授课和临床实习任务。自1958年起,培养了近9000名各种层次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和900余名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近千名国内进修生。同时,医院也不断派学者赴世界各国交流、合作、让中医药走出国门,在世界弘扬中国医学。

医院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所。共设有8个临床研究室,建有Ⅰ级动物实验室、Ⅱ级动物实验室、基础型实验室各一个,应用型实验室两个,基本满足科研教学使用。我院承担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台港澳班、留学生临床各专业课程教学及毕业实习教学任务,还承担各专业研究生教育。现有19个临床学科教研室,2个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涵盖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建设卓有成效,现中医内科学为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包括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中医内科呼吸学科和中医内科血液病学科。

教学成果

我院中医内科学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中医内科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是历届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单位。中医内科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新世纪教材《中医外科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医内科学》2006年还获得卫生部医药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另外,由我院专家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各级学会有59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名师名家荟萃、人才辈出,涌现出董建华、王永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秦伯未、于道济、单玉堂、胡希恕、肖友山、马龙伯、刘寿山、宋向元等开拓性地创建了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临床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王子瑜、许连霈、金起凤、施汉章、刘弼臣、姜楫君、杨甲三、殷凤礼、印会河、焦树德、王孝常、廖家祯等中医前辈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老一辈中医学家的培养和带动下,我院又涌现出多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2名,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2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专家”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3名。这些成就为我院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工作

近5年来,我院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重大课题、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北京市课题等在内的共295项科学研究,获得3项国家专利,获各级科技成果奖59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676.1万元。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成绩斐然。实验室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主的实验基地。该实验室的前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气血研究实验室、中医脑病研究室和部分基础实验室人员于1998年联合建设成为“211工程”的学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1年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在2002年获批准而成为教育部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2005年9月国家教育部又对全国48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在此次评估中,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建设良好级实验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任主任委员,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王永炎院士、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专家唐朝枢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另有10名我国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专家任委员。在王硕仁研究员领导下,实验室现共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高级研究技术人员24人,他们分别组成了对脑病、心血管病、病毒类疾病、糖尿病并发症肿瘤化疗耐药性研究的5个团队。目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078.48万元,拥有两千多平方米的实验空间。

科研成果

近5年来,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参加了国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中的973和863科学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新药转让2项,获专利1项。2002~2006年我院在国内各级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共1489篇,其中教学类论文37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3篇,被SCI收录的33篇,出版各类著作110部。科研为医疗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院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道路,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使各种数据的提取更便捷、更科学。

回顾过去,医院从小到大,成绩辉煌。展望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前途似锦。“患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医院的办院宗旨,东直门医院全体员工,将以饱满的精神、奋发的姿态,发扬“博精、诚信、创新、发展”的医院精神,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或寻医问药的顾客,提供真诚的、优质的、满意的服务!

其他信息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

行车路线(外地患者):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坐地铁2号线在东四十条站下车,步行至医院;或乘坐公交24路、674路在海运仓站下车;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54路,在长椿街路口东站换乘地铁2号线,在东四十条站下车,步行至医院; 行车路线(本地患者):市内乘坐公交115路、118路、113路、701路、823路在东四十条站下车,步行至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先进设备

医院配套诊疗设备齐全,拥有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磁共振装置(MRI)、螺旋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透析机等仪器。业务量增长稳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所获荣誉

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

北京市首批列入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在欧洲建立中医分院的医疗机构

工会获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

护理部获首都防治“非典”先进集体。

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

朝阳区“十佳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北京市公民献血委员会献血先进单位。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北京市财政局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二等奖。

医务处获市级、区级献血先进集体。

统计室获市卫生局统计工作的先进单位。

保卫处获东城区分局先进集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附近的医院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 医院等级:一级甲等
    • 重点科室:内科、神经科、皮肤科、疼痛科、中医肿瘤科、门诊部
    • 经营方式:国营
    • 联系电话:010-84027660
  • 北京军区总医院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
    •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 重点科室:骨科、肿瘤科、普通外科、肝病科、妇产科、生殖中心、皮肤科、八一儿童医院、心血管外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
    • 经营方式:国营
    • 联系电话:010-66721629(总机);64002102(热线);66721120/66721629-8300(急诊);66721200(值班室);4006120115(预约)
  • 八一儿童医院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北小街2号
    •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 重点科室:儿童心脏中心、儿童泌尿外科、足月新生儿重病监护病房、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极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
    • 经营方式:国营
    • 联系电话:010-66721117(门急诊);66721787/66721074/64075199(急救)
  • 东城区北新桥医院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84号
    • 经营方式:国营
    • 联系电话:010-64040500
  •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医院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84号
    • 医院等级:一级甲等
    • 经营方式:国营
    • 联系电话:010-64040500
  • 印正山医疗整形机构
    • 医院地址: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8号东方银B座11G
    • 经营方式:股份制
    • 联系电话:010-84476673,84476654
  • 北京华兆益生体检中心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环广场A座二层
    • 经营方式:股份制
    • 联系电话:010-64185500,13911115503
  • 北京新极点医疗美容门诊部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中街40号元嘉国际公寓B座2层
    • 经营方式:合伙制
    • 联系电话:010-64177523,64178763
  • 北京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医院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六条甲62号
    • 经营方式:股份制
    • 联系电话:010-84049919
  • 北京爱多邦医疗美容整形医院(爱多邦医疗美容整形医院)
    •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北路新中街18号阳光都市3号楼一层
    • 经营方式:股份制
    • 联系电话:010-84472668,84473120,13311395221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