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诊断与性病/阴道毛滴虫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目录

滴虫病以阴道滴虫病多见,多通过性交感染,是由滴虫或称毛滴虫所致的一种疾病寄生在人体的滴虫只有3种:①阴道毛滴虫,寄生阴道,尿道前列腺,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②人毛滴虫,寄生于肠道,引起肠道滴虫病;③口腔毛滴虫,寄生于口腔,齿垢及蛀穴,引起口腔滴虫病。临床上的滴虫病,主要指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疾患。男性感染阴道毛滴虫大多无症状,但女性大多有症状,表现为阴道恶臭的黄绿色分泌物,并有外阴刺激症状。近年来认为阴道滴虫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等有关。

目录

  1. 第一节 病原学
  2. 第二节 流行病学
  3. 第三节 发病机理
  4. 第四节 临床表现
  5.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6. 第六节 诊断
  7. 第七节 鉴别诊断
  8. 第八节 治疗
  9. 第九节 预防
  10. 参看

第一节 病原学

三种滴虫在形态上很相似,阴道毛滴虫是最大的一种。而各株的大小,生长力,毒力抗原特性方面存在差异。阴道毛滴虫仅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滋养体呈梨形或圆形,长7-32μm,约为多核白细胞的2-3倍,无色,透明,具有折旋光性。前端有5颗排成环状的毛基体复合体,自此发出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同时发出波动膜和基染色干。胞核在虫体前1/3处,为椭圆形的泡状核,核附近有副基体和副基纤维,轴柱一根纵贯虫体自后端伸出。

透射电镜观察:虫体由双层质膜包围,体前1/3有一椭圆形细胞核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核内有6-10个电子密度高、大小相仿的染色质颗粒;核膜外周可见内质网,在核与副基纤维的背侧高尔基复合体;体前的毛基体复合体,由鞭毛管管腔内“C”形盾结构及5个毛基体三部分组成。

滴虫借前端四根鞭毛的摆动向前运动并以波动膜的扑动作出螺旋式运动。

阴道毛滴虫属厌氧寄生原虫,对外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25-42℃中生长繁殖,3-5℃仍能存活21天,在半干燥状态下生存能力较差,但尚能生活6小时。pH为5.5-6.0,为最适宜生长繁殖,pH>7.5或pH<4.5时,生长受抑制。

超微结构观察,无完整的线粒体,此与其他原虫有很大不同,无厌光性及嗜光性,通电偏向阴极。

在人体体液中,状态不同,在白带中可见繁殖,在精液中也可见繁殖,但在尿中未见繁殖。虫体内进行厌气性及嗜气性代谢,糖分解,ACA-环上的酶基本在虫体内含有,细胞呼吸色素系酶有ATP酶,能利用的营养液有肝糖、葡萄糖果糖各种氨基酸蛋白等。在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同样促使繁殖旺盛。

第二节 流行病学

滴虫性阴道炎遍及世界各地,据估计,美国每年妇女感染人数为300万,全世界为1.8亿,国外资料表明:妓女中阴道滴虫检出率为43%~73%,滴虫感染率与性接触次数有关,成年处女感染率为零。我国50年代滴虫的感染率已婚妇女为20%左右,70年代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国外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受性解放的思想影响,阴道滴虫病发病又有上升,以性机能旺盛期为易感年龄。

传染源是滴虫患者和带虫者,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染,亦可通过公共浴池,游泳池,坐式马桶等间接传播。

第三节 发病机理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力随着虫株及宿主生理状况、免疫功能内分泌以及阴道内细菌真菌感染等而改变,尤其是妇女在妊娠泌尿生殖系统生理失调时更易出现炎症。感染数天后,阴道粘膜出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白细胞炎症反应。健康妇女阴道因乳酸杆菌作用,pH值维持在3.8-4.4之间,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不利于滴虫生长,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然而滴虫在阴道中消耗糖原,妨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影响乳酸浓度,从而使阴道pH转为中性或碱性。妊娠及月经后的阴道生理周期使pH接近中性,这些都有利于滴虫繁殖,因而感染和复发率较高。

感染初期,毛滴虫对阴道上皮细胞粘附,并产生细胞毒性因子。粘附过程除涉及到至少四种粘附蛋白(2-65KD)的参与外,还与毛滴虫的阿米巴样变形有关,已报道毛滴虫分泌的毒性因子包括:细胞分离因子,两种半胱氨酸蛋白酶(30KD和6KD),以及一种溶血毒素溶血作用可能是滴虫与红细胞直接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4-7天。妇女感染常表现为持续性阴道炎,起病可急可缓。滴虫性阴道炎主要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味恶嗅,黄绿色。排尿困难外阴瘙痒急性期持续1周或数月,病情轻重常有波动,性交疼痛,月经期后症状加重。随后白带减少,症状减轻,亦可完全消失,但患者成为带虫者。女性患者在首次诊断本病时,50%无症状。阴道毛滴虫若在尿道或膀胱寄生,则可引起毛滴虫性尿道、膀胱炎。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可致不孕。有人报道,阴道毛滴虫还能引起细胞发育异常及细胞核异常,因此,癌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无滴虫妇女。检查发现从阴道穹窿及子宫颈轻度充血到广泛糜烂瘀点及肛周糜烂、颗粒状易碎及潮红的子宫内膜草莓状子宫颈)。

男性滴虫病常感染前列腺和尿道,感染后无任何症状,呈带虫状态,常招致配偶或性伴的连续重复感染,但男性亦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尿道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中大约有5%~15%,是由阴道滴虫引起。四环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本病发病率更高。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一、悬滴法:

悬滴法是检查阴道毛滴虫最简单方法,阳性率可达80%-90%。将检体涂在载玻片上,再加1滴生理盐水后加盖玻片,用100-200倍镜检,可见原虫鞭毛波动膜活动。在生理盐水中加5%的中性红,滴虫不能死亡,并不着色,而周围形成粉红色,对白色的原虫易于认出,或用1600倍吖啶橙液1滴滴入新鲜标本上,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虫体带有淡黄绿色的荧光,特别好看,直接镜检法检出率极高。

二、涂片染色法

将分泌物涂在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可用不同染液染色,如革兰染色瑞特染色,姬姆萨染色,PAS染色和利什曼染色。这种方法不仅可看到滴虫的形状和内容,而且能同时看到阴道内存在的其他微生物。也可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

三、培养法

将阴道分泌物或尿道分泌物加入培养基内,置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每隔72小时接种1次,取培养混匀液1滴涂片,染色镜检。

四、免疫学方法

检测阴道毛滴虫特定的抗原。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有荧光抗体检查法,ELISA法,胶乳凝集法等,其阳性率较涂片法高,但临床一般不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查。

第六节 诊断

1.①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②宫颈阴道壁呈特征性草莓状外观。滴虫检查阳性。

2.①尿道口轻度红肿,并有少量粘液,脓性或血性分泌物;②可有膀胱炎或肾盂肾炎;③滴虫检查阳性。

第七节 鉴别诊断

1.念珠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瘙痒,奶酪样或豆渣样白带,阴道有白色假膜真菌检查阳性。

2.细菌性阴道病:①非化脓性灰白色粘稠阴道分泌物;②阴道分泌物有鱼腥味,胺试验阳性;③阴道分泌物pH值升高,5.0-5.5;④分泌物中有线索细胞

第八节 治疗

一、局部用药

增强阴道防御能力,采用肥皂棉球擦洗阴道后,可用0.5%乳酸或硝酸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阴道。合并细菌感染者,可用1:2000新洁尔液冲洗。可选用下列任何一种:滴维净片,每日片置阴道穹窿,10日为一疗程。卡巴砷片,0.2-0.4克置入阴道后穹窿,每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曲古霉素,每日塞入阴道内10万单位,10日为一疗程。阿沙霉素,每日置入阴道内1片,7-10日为一疗程。局部用药前,宜用0.5%醋酸液冲洗阴道,以提高疗效。

二、中药治疗

清热,燥湿,杀虫为主,常用苦参30g,黄柏15g,茯苓30g,白藓皮30g,水煎后洗外阴及冲洗阴道,再以蛇床子,苦参各9g制成栓剂置阴道内,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全身治疗

口服甲硝唑灭滴灵),500mg,每日2次,连用7天;或2.0单剂量服用。性伴同时治疗非常重要,亦可选用单剂量疗法。甲硝唑治疗疗效显著,但现在已从无效的病例中分离出对甲硝唑高度耐药的阴道滴虫株。由于甲硝唑具有戒酒硫作用,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24小时内禁止饮酒。由于甲硝唑对啮齿动物有致癌作用。对细菌也有致突变效应。慎重起见,在妊娠头3个月内不应使用,可在妊娠3个月以后,一次口服甲硝唑2.0治疗。

治疗中注意事项:治疗后滴虫检查转阴性时,应于月经净后复查,并继续在月经后用药两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凡经连续三个月复查均为阴性者为治愈。此外,应强调患者及配偶共同服药,方可彻底治愈防止复发。

第九节 预防

加强卫生宣教,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消灭传染源,严格管理制度,禁止患者进入游泳池,改进公共卫生设备,医疗单位做好消毒隔离,以防交叉感染。对于顽固的复发病例,宜进行男方的尿液或前列腺液的滴虫检查,以便同时进行治疗,控制复发。

参看

32 细菌性阴道病 | 疥疮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