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疾病百科 > 炎症 >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录

  1. 流脑
  2.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病学
  3. 化脓性脑膜炎发病机理
  4. 化脓性脑膜炎病理改变
  5.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1. 儿童期
    2. 婴幼儿期
    3. 新生儿期
  6. 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
  7. 化脓性脑膜炎辅助检查
  8.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
  9. 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10. 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措施
    1. 抗生素治疗
    2. 糖皮质激素治疗
    3. 对症处理
    4. 其他
  11. 化脓性脑膜炎预防
  12. 化脓性脑膜炎预后
  13. 中医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认识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繁殖产主大量的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 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故发病多为儿童。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有时也可小流行。自从疫苗接种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化脓性脑膜炎的一个类型,之所以要把它分类出来,是因为流脑可造成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异性,详情可参阅词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病学

中国一般以肺炎链球菌所致者多,其次为流感杆菌。但在欧美各国,流感杆菌脑膜炎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社会菌群差异、人群免疫状态不同及检验方法的灵敏性有关。在中国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的化脱离群脑占小儿化脑总数2/3以上。新生儿容易发生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其中大肠杆菌占第一位,其次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β溶血性链球菌B组所致者国外较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多系败血症所致,或因创伤、手术、先天畸形而并发此菌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发病机理

细菌抵达脑膜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外伤或手术直接接种淋巴或血流播散等。通常脑膜炎是由菌血症发展而来。细菌多由上呼吸道侵入,先在鼻咽部隐匿、繁殖,继而进入血流,直接抵达营养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或在该处形成局部血栓,并释放出细菌栓子血液循环中。由于小儿防御、免疫功能均较成人弱,病原菌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引起化脑。婴幼儿的皮肤、粘膜、肠胃道以及新生儿的脐部也常是感染侵入门户。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既可作为病灶窝藏细菌,也可因病变扩展直接波及脑膜。  

化脓性脑膜炎病理改变

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早期和轻型病例,炎性渗出物多在大脑顶部表面,以后逐渐蔓延,使全部大脑表面、基底部、脊髓被一层脓液覆盖。蛛网膜下腔充满浆液脓性分泌物,脑桥前面、第四脑室底及桥脑与小脑之间尤甚。脑膜表面的血管极度充血,常有血管炎,包括血管与血窦血栓形成,血管壁坏死、破裂与出血。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可归纳为感染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其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的年龄。年长儿与成人的临床表现相似。婴幼儿症状一般较隐匿或不典型。

儿童期

儿童时期化脑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起病时神志一般清醒,病情进展可发生嗜睡谵妄惊厥昏迷。严重者在24小时内即出现惊厥、昏迷/体检每见患儿意识障碍、谵妄或昏迷、颈强直、克氏征与布氏征阳性。如未及时治疗,颈强直加重头后仰、背肌僵硬甚至角弓反张。当有呼吸节律不整及异常呼吸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并伴瞳孔改变时,提示脑水肿严重已引起脑疝疱疹多见于流脑后期,但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亦偶可发生。

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化脑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而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先以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开始,然后出现发热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轻微咳嗽。继之嗜睡、头向后仰、感觉过敏、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有时用手打头、摇头。往往在发生惊厥后才引起家长注意和就诊。前囟饱满、布氏征阳性是重要体征,有时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新生儿期

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临床表现显然不同。起病隐匿,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较少见的宫内感染可表现为出生时即呈不可逆性休克或呼吸暂停,很快死亡。较常见的情况是出生时婴儿正常,数日后出现肌张力低下、少动、哭声微弱、吸吮力差、拒食呕吐黄疸发绀、呼吸不规则等非特异性症状。发热或有或无,甚至体温不升。查体仅见前囟张力增高,而少有其他脑膜刺激征。前囟隆起亦出现较晚,极易误诊。唯有腰穿检查脑脊液才能确诊。  

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

1.硬脑膜下腔的液体如超过2ml,蛋白定量在0.4g/L以上,红细胞在100万×106/L以下,可诊断为硬脑膜下积液

2.急性弥漫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为常见合并症,如程度严重,进展急速,则可发生颞叶氏钩回疝或枕骨大孔疝。对些认识不足,未及早采用脱水疗法及时抢救,可以危及生命。颅内高压病儿在转院时尤需注意,应先用渗透性利尿剂减压,待病情稳定后才可转送。由于婴儿前囟、骨缝尚未闭合,可直到代偿作用,故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常不典型,脑疝的发生率亦较年长儿相对少见。

3.是造成预后不良和严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者尤多。感染途径系经过血行播散,脉络膜裂隙直接蔓延或经脑脊液逆行扩散。①脑室液细菌培养、涂片获阳性结果,且多与腰椎穿刺液检查结果一致。②脑室液白细胞数≥50×106/L,以多核细胞为主。③脑室液糖<300mg/L或蛋白定量>400mg/L。④脑室液炎性改变(如细胞数增多、蛋白升高、糖量降低)较腰穿脑脊液改变明显。这4项指标中,第一项单独存在,即可作为确诊条件。第二项应再加上第3、4项中之一项始可确诊。

4.患脑膜炎时,脓性渗出物易堵塞狭小孔道或发生粘连而引起脑脊髓循环障碍,产生脑积水。常见于治疗不当或治疗过晚的病人,尤其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粘连性蛛网膜炎好发于枕骨大孔,可阻碍脑脊液循环;或脑室膜炎形成粘连,均为常见的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的原因。

5.化脑患儿除因呕吐、不时进饮食等原因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外,还可见脑性低钠血症,出现错睡、惊厥、昏迷、浮肿、全身软弱无力、四肢肌张力低下、尿少等症状。其发生原理与感染影响脑垂体后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水潴留有关。

6.由于脑实质损害及粘连可使颅神经受累或出现肢体瘫痪,亦可发生脑脓肿、颅内动脉炎及继发性癫痫发干什么。暴发型流脑可伴发DIC、休克。此外,中耳炎、肺炎、关节炎也偶可发生。  

化脓性脑膜炎辅助检查

  • 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贫血常见于流感杆菌脑膜炎。
  • 血培养: 早期、未用抗生素治疗者可得阳性结果。能帮助确定病原菌。
  • 咽培养 :分离出致病菌有参考价值。
  • 瘀点涂片: 流脑患儿皮肤瘀点涂片查见细菌阳性率可达50%以上。
  • 脑脊液:可见典型化脓性改变。其外观混浊或稀米汤样,压力增高。镜检白细胞甚多,可达数亿/L,其中定量常在150mg/L以下。糖定量不但可协助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还能反映治疗效果。蛋白定性试验多为强阳性,定量每在1g/L以上。将脑脊液离心沉淀,作涂片染色,常能查见病原菌,可作为早期选用抗生素治疗的依据。
  • 利用免疫学技术检查患儿脑脊液、血、尿中细菌抗原为快速确定病原菌的特异方法。特别是脑脊液抗原检测最重要。
    • 对流免疫电泳(coumter-immunoec trophoresis,CIE):此法系以已知抗体(特定的抗血清)检测脑脊液中的抗原(如可溶性荚膜多糖。特异性高,常用作流脑快速诊断,也用以检查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等,阳性率可达70%~80%。
    • 对脑膜炎双球菌与流感杆菌检测结果与用CIE方法所测结果相似。但对肺炎链球菌敏感性较差。此法较CIE敏感,但有假阳性可能。
    • 荧光素标记已知抗体,再加入待检抗原(如脑脊液、血液标本),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抗原抗体反应。此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可快速作出诊断,但需一定设备。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鲎蛛溶解物试验
  • 脑脊液检查:
    • 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量很低,IgM缺乏。化脑患儿IgM明显增高,如大于30mg/L,基本可排除病毒感染。
    • 正常脑脊液LDH平均值:新生儿53.1IU;乳儿32.6IU;幼儿29.2IU;学龄28.8IU。LDH同功酶正常值;新生儿LDH127%,LDH235%,LDH334%,LDH243%,LDH51%。出生1个月后,LDH137%,LDH232%,LDH328%,LDH42%,LDH51%。化脑病儿LDH值明显升高,同功酶中LDH4及LDH5明显上升。
    • 正常脑脊液乳酸平均仁政为159mg/L细菌性脑膜炎都超过200mg/L,而无菌性脑膜炎都高于250 mg/L。将脑脊液中乳酸值>350mg/L定为细菌性脑膜火诊断标准,无假阳性假阴性。乳酸不高常可排除化脑。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

由于各种脑膜炎的致病微生物临床经过、治疗方法与预后各不相同,临床上首先要区别是否为化脓性脑膜炎和确定细菌种类。许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化脑相似,因而不可能仅从症状、一般体诊来诊断化脑。必须重视眼神、前囟紧张充(有些患儿因失水而前囟不饱满,但仍较紧张),对可疑者应早作腰穿检查脑脊液进一步确诊。只有在流脑流行季节,当患儿存在典型症状及瘀斑,临床诊断已经明确时,才可免除脑脊液检查。遇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有化脑可能:

  • 病儿有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如上感、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或败血症,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 头皮、脊背中线的孔窦畸形、头颅俐伤,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 婴儿 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经一般治疗无效。
  • 乳幼儿实效高热伴惊厥,而不能用一般高热惊厥解释者。新生儿早期脑膜炎病原菌刚刚开始侵入脑膜,脑脊液变化可能不明显,高度怀疑时应隔一、二日后重复检查。当患儿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血压增高、视神经乳突水肿颅内压增高表现时,决定腰穿应特别慎重,为防止发生脑疝可先滴注甘露醇1g/kg以减低颅内压。半小时后选用带有内芯的腰穿针穿刺后患儿需平卧休息2小时以上。

明确致病菌是有效治疗的合保证。通过年龄、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与临床经过虽能对致病菌作出初步推测。进一步确诊必须依靠脑脊液涂片、细菌培养对流免疫电泳抗原检查法。

此病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微毛或轻度浑浊,白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某些病毒感染,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明显增高,且以多核白细胞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脑脊液IgM、乳酸氢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鉴别。

起病多较缓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适前驱症状。也有急骤起病者,尤其是患粟性结核的婴儿。典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有时因蛋白含量过高而呈黄色。白细胞数200~300×106/L,偶尔超过1000×106/L,单核细胞胞占70%~80%。糖、氯化物均明显减低。蛋白增高达1~3g/L,脑脊液留膜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结核接触史,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结核病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在痰及胃液中寻找结核菌等以协助诊断。

其临床表现,病程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起病缓慢症状更为隐匿,病程更长,病情可起伏加重,确诊靠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见到厚荚膜的发亮圆形菌体,在沙氏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但一般脑脓肿起病较缓慢,有时有限局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明显,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蛋白略高。当脑脓肿向蛛网膜下腔脑室破裂时,可引起典型化脑。头颅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进一步确诊。

其病程较长,经过更隐伏,一般有颅高压征,且可有异常的局部神经体征,常缺乏感染表现。多依靠CT、核磁共振检查鉴别。

急性感染毒素所引起的一种脑部症状反应,多因脑水肿所致,而非病原体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有别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临床特征为谵妄、抽搐、昏迷,可有脑膜刺激症状或脑性瘫痪。脑脊液仅压力增高,其他改变不明显。

Mollaret氏脑膜炎 少见,以良性复发为其特征,详见肺炎球菌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 病毒性脑膜炎:此病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微毛或轻度浑浊,白细胞数每毫升余个至数百个,早期多核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某些病毒脑炎早期,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明显增高,且以多核白细胞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脑脊液IgM,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鉴别。
  •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多较缓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适的前驱症状。也有急骤起病者,尤其是患粟粒性结核的婴儿。典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有时因蛋白含量过高而呈黄色。白细胞数200~300×106/L,偶尔超过1000×106/L,单核细胞占70%~80%。糖、氯化物均明显减低。蛋白增高达1~3g/L,脑脊液留膜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结核接触史,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结核病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在痰及胃液中寻找结核菌等以协助诊断。对高度怀疑而一时不易确诊的病人,应给予抗痨药物以观察治疗反应。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其临床表现、病程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起病缓慢症状更为隐匿,病程更长,病情可起伏加重。确诊靠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见到厚荚膜的发亮圆形菌体,在沙氏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 脑脓肿:但一般脑脓肿起病较缓慢,有时有了发局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明显,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蛋白略高。当脑脓肿向喜气洋洋网膜下腔或脑室破裂时,可引起典型化脑。头颅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进一步确诊。
  • 脑肿瘤:其病程较长,经过更隐伏,一般有颅高压征,且可有异常的局部神经体征,常缺乏感染表现。多依靠CT、核磁共振检查鉴别。
  • Mollaret氏脑膜炎:少见,以良性复发为其特征,详见肺炎球菌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措施

抗生素治疗

化脑预后好坏与是否早期明确病原菌,选择恰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密切相关。经脑脊液检查初步确诊后,应尽快由静脉给予适当、足量的抗生素,以杀菌药物为佳,并根据病情按计划完成全部疗程,不可减少药物剂量与改变给药方法。始终不能明确病原菌者,多由于诊断未明时曾不恰当使用抗生素所致。如在流脑流行季节,年长儿童一般应先考虑系脑膜炎双球菌所致,如有瘀点、瘀斑则更可疑。可先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治疗,再根据反应高速用药。病原菌未确定的散发病例,尤其婴幼儿,应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脑治疗,特明确病原菌之后,再更改药物。目前多主张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三嗪噻肟、头孢氨噻肟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肟

治疗效果满意时,体温多于3天左右下降,症状减轻,脑脊液细菌消失,细胞数明显减少,其它生化指标亦有相应好转,此时可继用原来药物治疗,二周后再复查脑脊液。如治疗反应欠佳,需及时腰穿复查,观察脑脊液改变,以确定所用药物是否恰当,再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鉴于化脑是一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预后与治疗密切相关,故应严格掌握停药指征,即在完成疗程时症状消失、退热一周以上,脑脊液细胞数数少于20×106/L,均为单核细胞,蛋白及糖量恢复正常(流脑停药指征见另章节)。一般情况下,完全达到这些标准,少需8~10天,多则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

(1)病儿年龄对抗生不经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年长儿童患流感杆菌脑膜炎较少,新生儿化脑大多数是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物。一般主张用一般氨其糖类药物甙类青霉素,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而青霉素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效。也可选用氨苄青霉素这一广谱抗生素代替青霉素,耐药菌株可用按苄青霉素加头孢氨噻肟。新生儿尤其未成熟儿一般忌用氯霉素,因其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氯霉素的代谢排泄功能尚不健全,易引起中毒,表现为“灰婴综合征”,甚至休克死亡。

(2)保证药物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首先应选用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使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超过抑菌浓度10倍以上。并要注意给药方法及用药剂量。氯霉素、磺胺嘧啶、静注甲氧苄氨嘧啶(TMP)能较好到达脑脊液,保持有效的抗菌浓度,特别是氯霉素也较多通过发炎的脑膜。脑膜通透性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因而继续进入脑脊液的药量亦随之减少。为保证治疗效果,需大剂量由静脉给药,直到疗程结束,不可中途减量及改变给药方法。

红霉素羧苄青霉素万古霉素、1~2代头孢菌素氨基糖酐类抗生素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能较差。

(3)如果选用的药物能很好通过血脑屏障,原则上不需鞘内注射,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及增加病儿痛苦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不易到达脑脊液,可采用鞘内或脑室注射给药。对延误诊治的婴儿晚期化脑,脑脊液外观有脓块形成,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时,加用鞘内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根据抗生素在脑脊液中存留时间,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一般连用3~5次,直到脑脊液转为清晰,细胞数明显下降,细菌消失。对葡萄糖球菌或少见细菌存在,或鞘注3~5次后脑脊液仍呈明显炎症改变时,则可延长鞘内注射时间,甚至可连续给7~10次。进行鞘内注射时,药物必须稀释至一定浓度,可用抽出之脑脊液或生理盐水稀释,需注意注入液量应略少于放出之脑脊液量。注射速度应缓慢。

(4)脑室内注药: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及脑脊液单向循环,对并发脑室 膜炎病儿采用静脉及鞘内注射,药物很难进入脑室,脑室液中抗生素浓度亦不易达到最小抑菌浓度的50倍,故近年有人主张脑室注药以提高疗效。对颅内压明显增高及脑积水病儿,采用侧脑室穿刺注药,同时还可作控制性脑脊液引流减压。

糖皮质激素治疗

除流脑外,过去在化脑诊断明确后多主张常规使用氢化可的松、2~5日后改口服强的松至10~20日,以期减少颅内炎症粘连,并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化脑虽无直接治疗作用,但使用后有利于退热及缓解颅内高压、感染中毒等症状,但严格的对照观察无论在减少病死率或后遗症,均未见明显效果。

对症处理

某些症状可并发症能直接危及病儿生命,应及时处理。

  • 控制惊厥:频繁惊厥必须控制,以免发生脑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压增高和低钙。除用脱水药降低颅压,常规补钙外,对症治疗采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药物抗惊厥,亦很必要。
  • 减低颅内压
  • 抢救休克及DIC。
  • 确诊后用3%盐水6ml/kg缓慢滴注,可提高血钠5mmol/L,若仍不能纠正,可再给3~6ml/kg。同时应限制入量,每日~900ml/m2,给液成分与一般维持液相同。由于大量应用钠盐,必然增加钾和钙离子的丢失,必须注意补充。
  • 大量液体积聚可使颅内压增高,除引起症状外,还可压迫损伤脑组织,影响远期预后;且积液发生与感染有关,有时液体本身即为脓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难自行吸收。穿刺放液应根据以下情况处理:①颅骨透照度验阳性得,可行穿刺以确定积液性质。②积液量不多,非脓性,蛋白含量不高,临床无颅压增高表现,治疗经过顺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复查,大多数病儿在1~2个月内积液自行吸收。~硬脑膜下积液有明显炎性改变时,可诊断为硬膜下积脓。积液量较多,同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蛋白会计师高,色发黄,③硬膜下积脓时均应穿刺放液。开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侧以少於30ml为宜,两侧总量一般不超过60ml。1~2周后酌情延长穿刺间隔时间,减少穿 刺次数,直到症状消失。④个别病儿虽经反复穿刺放液及长期观察,积液量仍不减少,颅内高压的表现或局灶性大脑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都不减轻,过去主张用手术摘除囊膜,以免脑组织受压,引起脑萎缩或神经系统后遗症。但近甘余年来未见有手术摘膜报导。相反,个别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儿,经保守观察数月,往往积液可自行吸收终至痊愈。⑤有硬膜 下积脓时,可进行局部冲洗,并注入适当抗生素(剂量参考鞘内注射药量)及地塞米松1mg/次。

其他

病室应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对急性期病儿需严密守抗观察,定期测呼吸、脉搏、血压、观察尿量、呼吸状况、瞳孔变化,以便早期发现休克及脑疝。化脑病儿急性期入量应控制在1000~1200ml(m2.d),即正常生理需要量的75%。既要保证患儿入量,又要避免输液量过多加重脑水肿。合并脱水者,应按损失量补充,否则影响脑灌注。   

化脓性脑膜炎预防

化脑尤其是肺炎球菌脑膜炎,大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因此对婴儿的呼吸道感染必须予以重视,平时即应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见阳光,多吸新鲜空气,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并少与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以尽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这点对于减少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复发极为重要。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则与围生期保健有关,应彻底治疗产妇感染。新生儿如果暴露在严重污染环境中,则应使用抗生素预防。  

化脓性脑膜炎预后

与化脑预后有关的因素是:患儿年龄、感染细菌种类、病情轻重,治疗早晚,有无并发症及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婴幼儿抵抗力差,早期诊断较困难故预后差。新生儿化脑病死率可达65%~75%,特别是宫内感染肠道细菌预后极差。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道细菌引起者由于细菌耐药,治疗困难病死率亦高。肺炎链球菌所致化脑病死率可达15%~25%,且易于复发、再发。

【相关药品】:氨苄西林 头孢菌素 氯霉素 青霉素G 庆大霉素  

中医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认识

1.邪袭肺卫

(1)治法:辛凉透热,解毒利咽

(2)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3)组成:金银花20g,连翘15g,薄荷10g(后下),牛蒡子10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黄芩10g,菊花10g,防风10g,芦根30g,桔梗6g,生甘草6g。

(4)备选方:桑菊饮(《温病条辨》)。适用于风温初起。药用桑叶10g,菊花10g,杏仁6g,连翘10g,薄荷6g,桔梗6g,甘草6g,苇根10g。

(5)加减:嗜睡者加菖蒲郁金;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6)临证事宜:本方主治温病初起,芳香辟秽,清热解毒,若兼夹他证,应注意加减,不必拘泥于一方一药。

2.卫气同病

(1)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2)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合白虎汤(《伤寒论》)化裁。

(3)组成:金银花30g,连翘12g,牛蒡子10g,薄荷10g,竹叶10g,防风10g,生石膏45g(先煎),知母10g,大青叶15g,蒲公英24g,葛根30g,生甘草6g。

(4)备选方:竹叶石膏汤加减。适于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兼有脾胃虚弱者更适宜。竹叶15g,石膏30g,半夏10g,麦冬15g,人参5g,甘草6g,粳米15g。

(5)加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皮肤有出血点者加丹皮水牛角

(6)临证事宜:银翘散为辛凉平剂,白虎汤主治阳明热盛,对于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则不可误投本方。

3.气血两燔

(1)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2)方剂:清瘟败毒饮(《疫病论》)加减。

(3)组成:生石膏45g(先煎),生地黄30g,丹皮10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10g,连翘12g,赤芍12g,玄参15g,知母10g,金银花30g,大青叶15g,水牛角粉5g(冲)。 (4)备选方: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适于实热火毒,壅盛三焦证。药用黄连10g,黄芩6g,黄柏6g,栀子10g,生地15g,玄参10g,丹皮10g。

(5)加减:大便燥结加生大黄、芒硝,瘀斑甚者加紫草侧柏叶;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头痛重者加菊花、白芷藁本;抽搐者加僵蚕蜈蚣

(6)临证事宜:本方主治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之证。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需重用石膏。

4.邪热内陷,风火相煽

(1)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

(2)方剂:清瘟败毒饮(《疫病论》)加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化裁。

(3)组成:水牛角5g(冲),羚羊角粉2g(分冲),生石膏45g(先煎),生地黄30g,丹皮10g,赤芍12g,钩藤30g,僵蚕15g,蜈蚣6g,葛根30g,菖蒲10g,郁金10g,胆南星6g,栀子10g,生甘草8g。

(4)备选方: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黄15g,丹皮10g,玄参10g,甘草3g,赤芍10g,石膏30g,知母10g,板蓝根30g,紫草10g。

(5)加减:痰涎壅盛鲜竹沥天竺黄猴枣散;腑实热证配大黄、芒硝;抽搐甚者加至宝丹;窍闭不开加安宫牛黄丸鼻饲。

(6)临证事宜:本证多兼有阴伤、热盛动风等,应注意配以养阴增液,凉肝熄风之品。

5.正不胜邪,正气欲脱

(1)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2)方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参附龙牡汤(《世医得效方》)化裁。

(3)组成:红人参10~30g,五味子10g,炮附子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甘草9g。

(4)备选方:参附汤加减。人参10g,附子10g。

(5)加减:极危重者,先以独参汤煎服。

(6)临证事宜:本方常用于急救,但一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6.余邪未尽,气阴两伤。

(1)治法:清透余邪,益气养阴

(2)方剂: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加减。

(3)组成:西洋参6g,石斛15g,麦冬15g,竹叶10g,知母10g,荷梗10g,西瓜翠衣15g,白薇15g,青蒿15g,生地黄15g,甘草6g。

(4)备选方: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加减。青蒿10g,鳖甲15g,生地黄15g,知母10g,丹皮10g,党参15g,黄芪15g,五味子10g。

(5)加减:纳呆焦三仙;湿困脾胃者加苍术白术茯苓

(6)临证事宜:本方清暑益气,养阴生津,适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但若兼夹湿邪者,对麦冬、知母等滋腻阴柔之品当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