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膀胱造瘘是解决急性尿潴留且无法上导尿管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耻骨上用穿刺针穿过腹壁到达膀胱后留置导管,将膀胱中的尿液引出体外,称为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常用的膀胱造瘘术方法有两种,即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术和开放性耻骨上膀胱造瘘术。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快捷,创伤也小,可在诊室或者病床上施行。开放性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可同时了解或治疗膀胱病变,置管粗,引流通畅,能准确缝合止血,出血及尿外渗发生率少。缺点是耗时,需在麻醉下完成。

耻骨上膀胱造瘘

目录

  1. 适应证
  2. 术前准备
  3. 麻醉
  4. 手术步骤
  5. 术中注意事项
  6. 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
    2. 术后处理
    3. 膀胱功能训练
  7. 参看

适应证

  1. 膀胱内手术(如取膀胱结石、异物),切除带蒂的膀胱肿瘤膀胱憩室,以及膀胱损伤修补等。
  2. 尿潴留引流。
  3. 经膀胱切除前列腺或行尿道会师术
  4. 梗阻性膀胱排空障碍,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
  5. 阴茎和尿道损伤。

术前准备

  1. 术前控制泌尿系感染。改善全身情况如出血、休克、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2. 前腹部、腹股沟及外阴部剃毛,用肥皂水及温水清洗,用新洁尔灭消毒。
  3. 术前将导尿管置入膀胱,冲洗后,用冲洗盐水充盈,导尿管留置,末端夹钳。

麻醉

成人选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全身情况不良或高血压者可用局麻。儿童采用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加高位骶管麻醉或局麻。

手术步骤

  1. 体位:仰卧位略头低脚高位,使腹内肠管移向头侧。
  2. 切口:作耻骨上正中切口,长6~10cm,将腹直肌与锥状肌向两旁分开,直达膀胱前间隙。
  3. 显露膀胱前壁:用纱布裹手指向上钝性分离腹膜前脂肪与腹膜反折,显露出有纵行血管的膀胱前壁。
  4. 切开膀胱前壁:在膀胱前壁稍高位置的中线两旁,用两把组织钳夹住,提起膀胱壁,在两钳之间用注射器穿刺,抽吸出充盈膀胱的盐水后切开膀胱。作膀胱造瘘术时切开1~2cm,可容手指探查即可;其他手术可酌情扩大。溢出的灌洗液用吸引器吸尽。
  5. 探查膀胱:用手指伸入膀胱内探查,明确病变情况,如有可能,应同时将病变去除。
  6. 缝合膀胱前壁:将气囊导尿管,伞状或蕈状导尿管置入膀胱切口内。分两层缝合膀胱壁。内层用2-0铬制肠线全层间断缝合(在无肠线的情况下,也可采用丝线间断缝合肌层,但不可穿过粘膜层,以免导致术后结石形成);外层再以4-0号丝线间断缝合。导管经腹壁切口的上角引出。
  7. 引流、缝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在膀胱前间隙置一香烟引流,由腹壁切口的下角引出。逐层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和皮肤。缝腹直肌时,可在膀胱顶部固定一针,以免膀胱挛缩。导尿管需用皮肤缝线环绕结扎固定,以免脱出。

术中注意事项

  1. 膀胱壁上的动脉出血,必须当即结扎出血,以免回缩再出血。
  2. 分离腹膜反折时,应避免分破,以防漏尿,污染腹腔。在膀胱空虚、挛缩、破裂时应防止将腹膜当作膀胱而误切入腹腔。一旦分破腹膜,应立即缝合。
  3. 伞状或蕈状导尿管需自膀胱及腹壁切口高位引出,以防长期引流后膀胱挛缩。

术后护理

心理护理

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患者多数顾虑重重、心理压力较大,担心手术,医师应充分与患者沟通,特别是术后病人带有膀胱造瘘管、导尿管、引流袋,部分还带有膀胱冲洗系统,活动不便,外观不雅,应鼓励病人乐观积极面对这些。

术后处理

  1. 烟卷式引流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2. 耻骨上膀胱造瘘管于术后10日内应注意防止脱出,以免尿渗至周围组织。如需长期留置,应每周更换1次。留置期间根据需要,用温生理盐水冲洗膀胱,以防堵塞和感染。术后早期2-3天造瘘口消毒换药,清除分泌物,注意无菌操作。远期可经常自行用碘伏双氧水棉球擦洗造瘘口,保持通风。周围皮肤如有潮红、湿疹时可外涂红霉素软膏。保持内衣内裤清洁。
  3.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尿量2000ml/d以上,起到自身冲洗膀胱作用,避免膀胱内感染和小结石形成。指导病人及家属学会正确观察尿液。饮食应以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为主,禁止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使用高钙和高草酸食物。
  4. 每日更换床边消毒引流袋1次。

膀胱功能训练

术后2周到1个月膀胱造瘘管低位无张力引流,后造瘘管定期夹闭,可放尿1次/每2-4小时,以避免膀胱逼尿肌发生失用性萎缩

参看

�ܹ��ϰ���������.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