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人类
化石时期: 0.2–0Ma
PreЄ
Є
O
D
C
P
J
K
Pg
N
更新世-近期
人类(高加索人种)男性与女性[1]
人类(高加索人种)男性与女性[1]
保护状况
-{zh-hans:Status iucn3.1 LC zh.svg;zh-hant:Status iucn3.1 LC zh-hant.svg}-
无危IUCN 3.1[2]
科学分类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灵长目 Primates
科:人科 Hominidae
属:人属 Homo
种:智人 H. sapiens
二名法
Homo sapiens
(Linnaeus, 1758)
亚种

长者智人(Homo sapiens idaltu)(灭绝)
(Homo sapiens sapiens)

学名智人Homo 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3][4]粒线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2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能力,加之人类直立的身体导致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使得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截止至2011年11月,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5],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6][7]

与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类创造了宗教、艺术、语言、以及科学,再加之人类对自我欲望的表达的能力、相对发达的大脑和人类具有的审美观念。可以说人类是在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动物。

人类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了高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虽然人类不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种,但是人类是已知的唯一会用火、会穿衣、会烹调食物及其他高级技术的物种。

目录

  1. 释义
  2. 名词解释
  3. 生命周期
  4. 生理特征
    1. 智能
    2. 情感
    3. 人伦关系
    4. 身体
    5. 饮食
  5. 栖息处
  6. 物种数量
  7. 起源
  8. 人类演化
  9. 参见
  10. 参考资料
  11. 参考来源

释义

人类智人现代人,这个名词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各个层面来定义,或者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学名为Homo sapiensHomo sapiens sapiens 但后者不为学界多数一致认可)。

智人意指拥有高度发展的头脑。

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而在神话学中,人的灵魂也会被拿来与其他的人型动物作对照。如人工智能或天使是没有肉体的灵体,兽人或亚人则只有欲望和肤浅的情绪。

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生物学上人的学名为“智人”(拉丁文 homo为“人”,sapiens即“聪明的”),是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及长臂猿同属人猿总科的灵长目动物[1]。人类与其它灵长目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直立的身体、高度发展的大脑,以及由高度发展的大脑而来的推理与语言能力。由于人和猿血缘相近,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戏称人类为裸猿,并著述从各个角度论述人类种种行为的起源。[8]

行为学上来看人类的特征有:懂得使用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互助性社会组织,喜欢发展复杂的科技。这些行为学上的差异也衍生出各文化不同的信仰、传说、仪式、社会规范

名词解释

未成年雄性人类称为男孩,而成年者称为男人。未成年雌性人类称为女孩,而成年者称为女人。通常以个人或人来称呼个别的人类,以全人类称呼所有的人类。

在哲学与法律里,人类、人、个体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前者指的是这个物种,而后者则是一个行为个体;譬如说在约翰·洛克的《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II 27》和伊曼努尔·康德的《Introduction to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个体就用来指称一些非人的动物,同时也可指称神祕动物、人工智能,或是外星人。在神学与宗教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即是上帝是否为一个个体(参看Great ape personhood)

汉字里,“人”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描绘的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形,刻意突出人的肢体。从金文、小篆一直到楷书都保持了这种简洁明快的线条组合。《说文解字》释:“象臂胫之形。”

在拉丁文里,humanushomo之形容词态,意思为(男或女)。古英文的man同时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内,如复合字wifman(女人)woman

生命周期

一具人类骨骼标本

人的生命开始于受精卵。男性通常通过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时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长初期称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宫历时38周经过各种生长时期,最后终于变成胚胎,再变成胎儿。变成胎儿后,就可以准备出生,胎儿被女性从体内娩出后第一次靠自己呼吸,同时改称为婴儿。一直到成为婴儿后,人才开始受到法律保护,少数某些地区可能由子宫内的胎儿时期就开始保护。人的生命结束于死亡。

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的生产过程显得复杂许多。长达24小时以上的痛苦分娩并不少见,有时甚至可能造成小孩或母亲的伤害或死亡。直到20世纪在某些发达国家才有比较高的生产成功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是否真的比较容易失败还有争议,因为这些地区的妇女声称她们所采用的自然分娩法不但较安全也较不容易对产妇与小孩造成伤害。

死亡往往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或是惧怕(参看濒死经验)。葬礼是人类社会的特色之一,通常也起因于对死后世界的信仰。但一个人长生的方式往往只能透过后人的膜拜与继承。

生理特征

智能

参看:人类智力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智能是指生物一般性的能力,包括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智力测验被经常用作确定人的智力。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对累积智能进行研究,这种智力来自于人们的协作。计算机科学促进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寻求如何使计算机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运算。

情感

人的情感,最多是由大脑而产生的。通过感官对外界的认识,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或态度,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逐渐深入,形成情感。

人伦关系

人类的性,除了繁殖后代外,还有着相当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两个个体间制造了连系。性欲除了生理上的冲动,也带来强烈的感情,正面(爱或是高潮等),反面(譬如说嫉妒)的感情都有(参见性欲)。

受社会规范影响,人类的性有自己一套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对性方面的选择通常也会随着当下的社会规范而变,譬如说某些人会因为宗教教义、社会舆论及对真爱、贞操的理解而不愿有婚前性行为。

某些文化可接受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某些文化则坚持一夫一妻(伊斯兰教国家除外),某些文化甚至没有长期且固定的婚姻关系(譬如摩梭人的走婚制)。在当今人类社会,通常采一夫一妻制,会因地方的习俗或法律而不同,有些地方又分为父系社会或母系社会。

身体

人类的外表在文化与艺术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使用化妆、服装、珠宝,甚至是刺青等来装饰他们的身体。发型与发色的不同也暗示著一些文化上的差异。一个人外貌是美是丑对一个人的生活有重大的影响。

对于食物饮水的需要也在人类文化上表现出来。无法取得食物就会饥饿,无法取得饮水则会口渴甚至脱水。饥饿或脱水过久都造成死亡;人类可以两个月不吃东西仍存活,但最多三天不喝水就会死亡(参见:饥饿、营养不良)。

成人平均一天要睡七至八小时,儿童大约是九至十小时。年纪较大的睡六七个小时左右。但是通常现代人都睡得不太够(参见睡眠不足)。比如大学生常常只有六个小时。

人会老会病导致身体状况的下降。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科学。

饮食

早期的现代人使用“采集打猎”作为搜集食物的主要方式,这方式结合了固定的食物来源,植物和真菌(譬如果子、五谷块茎,和蘑菇)及狩猎其他动物。一般相信,现代人使用火烹调食物是由直立人分支开始的。

人是杂食性动物,能消化植物和动物。人有作为杂食性动物的重要特征,一个纯肉食或纯素食者会令身体患上缺乏症。纯肉食者的饮食会导致坏血病,而纯素食者的饮食则会导致一定数量的营养素缺乏,包括维生素B12。特别是维生素B12,作为纯素食者一定要经常补充[2]。一些人会选择戒吃一些或所有的肉类,一般会出于宗教、道德、生态保护,或健康的原因等等。

人类的饮食反映在地区文化,亦引致了食物科学的发展。一般而言,人能根据平时储存在身上的脂肪生存二到八个星期不等,但没有水则通常过不了两个星期。现今,粮食不足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每年均有300,000人因饥饿而面对死亡的威胁[3],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4],然而全球粮食分配是不平均的,而且肥胖疾病在一些国家的人口之中达到非常高的比例。至一万年前,人开发了农业[5],农业技术大大增加了人类的粮食来源。这导致了人口快速增加和城市的发展;由于增加了的人口密度,传染病的传播更快速。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大大的变化了。

栖息处

人类在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大部分的陆地地区长期定居生活。大部分平原地区是人类人口密集的地区,世界上有2/3的人生活在距海岸线不超过500千米的区域内。山地和高原以及沙漠地区的人口稀少。

物种数量

世界人口密度点图

人的物种数量被称为人口。世界人口超过70亿,联合国估计在2050年时将达到90至100亿。2004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3.13亿)、印度(12亿)、美国(3亿)、印尼(2.23亿)、巴西(1.81亿)、巴基斯坦(1.77亿)、尼日利亚(1.58亿)、孟加拉国(1.53亿)、俄罗斯(1.42亿)、日本(1.28亿)、墨西哥(1.12亿)等。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澳门。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很慢,很多国家甚至已经是负增长。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却没有放慢。200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2%,欠发达地区为1.5%。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2004年世界人口状况》,2004年世界总人口为63.78亿人。其中,发达地区为12.06亿人。欠发达地区为51.72亿人。2005年,全世界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世界上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国家是摩纳哥,超过22%的人口在65岁以上[9]。意大利和瑞典也超过了17%。联合国预测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由10.0%上升到22.1%。

起源

参看:人类起源

人类演化

参看:人类演化历程

参见

参考资料

  1. 出自先驱者镀金铝板
  2. Global Mammal Assessment Team (2008). {{#invoke:LatinNameFormatter|format|name=Homo sapiens}}. 2008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08。撷取于2010-02-22
  3. Goodman, M., Tagle, D., Fitch, D., Bailey, W., Czelusniak, J., Koop, B., Benson, P., Slightom, J.. Primate evolution at the DNA level and a classification of hominoids. J Mol Evol. 1990, 30 (3): 260–6. doi:10.1007/BF02099995. PMID 2109087. 
  4. Hominidae Classification. Animal Diversity Web @ UMich [2006-09-25]. 
  5. As world passes 7 billion milestone, UN urges action to meet key challenges. United Nations [2011-12-25]. 
  6. Scientific American article debunking the idea the living outnumber the dead.
  7. The original PRB work summarized in the SciAm article.
  8. 裸猿
  9.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于学军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来源